『管乐史话』——广西啵咧



1.jpg



『管乐史话』是宏音斋(吴氏管乐)微信公众平台改版后的新版块,分享乐器故事,重现民乐历程,此次我们先共同聆听关于广西啵咧的故事。




2.jpg


  广西壮族啵咧,这件乐器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著名音乐人、唢呐演奏家冯晓泉先生在2001年央视春节晚会上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天上人间》中用的便是这件白色木碗乐器。它高亢不失柔美的音色,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晓泉先生在他创作的音乐中将这件乐器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小小啵咧人见人爱。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件富有灵气的小啵咧,原来竟是一件濒临灭绝的乐器?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是如何被发现,又是怎么被复制的呢?



2001年央视春节晚会《天上人间》



3.jpg

冯晓泉先生使用广西啵咧与夫人曾格格女士共同演奏《天上人间》


 “啵咧”一词在壮语中是“喇叭”的意思,它流传于广西壮族地区,所以现在人们多称它为“广西壮族啵咧”。具相关史料记载,明代啵咧在广西田阳、龙州等地广泛流传并盛极一时,距今己有600余年历史。

1984年原广西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队长,著名唢呐演奏家李平先生踏上了寻找啵咧之路,为了寻找这件罕见的古老乐器,他翻山越岭备尝艰辛,终于在广西金龙村一位叫黄玉贞的老先生手中见到了啵咧的真容,老人对李平先生说,这件乐器从明朝至今历经400多年七代黄氏子孙守护,仅存一支可谓传家之宝。

李平先生当即拿出自己所有的财物作为交换,希望能将黄玉贞老人手中的啵咧带回南宁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发扬光大。老人起初并不愿意,但听闻此事对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深远意义后,便毅然将这件宝贵的乐器托付于李平先生,李平先生十分感动并向老人保证必定会将古老的啵咧完整复活。

为了复活这支古啵咧,李平先生来到北京邀请宏音斋第三代传承人乐器制作大师吴仲孚先生一同制订改革方案。吴仲孚先生凭借自己多年对民族管乐制作的经验和总结出的技术数据,根据古啵咧的原生态形状、造型、音域、音色特点,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为了使复制的古啵咧既保持原生态化又能够融合于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之中,吴仲孚先生专门设计制作了一把膛刀,用膛刀调整了啵咧内腔的锥度后,再进一步调整了啵咧的音色音准度,一边制作一边让李平先生试吹提出问题逐一实施改进,二人经过一个多月合作试制,一支斩新的啵咧就此诞生。啵咧具有高亢嘹亮的音色,却无尖利刺耳之感使之即可独奏又能合奏,其独特的古韵音色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无可替代。



4.jpg

吴仲孚先生与李平先生共同“复活”广西啵咧


  1985年春节,李平先生手持第一支被复活的啵咧亮相广西春节晚会并演奏啵咧与管弦乐队协奏曲《壮乡踏歌行》,独特的壮乡原生态古乐器所演奏出的优美音乐旋律,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壮族人民载歌载舞的优美画卷。 同年广西啵咧又被文化部选中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迪斯尼世界艺术节,首次登上国际舞台,多国艺术家们为它独有的魅力所震撼。啵咧的复活性抢救挖掘,获得了广西省科技进步奖并得到了文化部的高度嘉奖。

唢呐演奏家冯晓泉先生与啵咧的情缘是从学生时期开始,他的父亲著名唢呐演奏家冯永兴先生与宏音斋第三代传承人乐器制作大师吴仲孚先生是挚友知交,冯晓泉由吴仲孚先生手中接过了人生中的第一支啵咧,他也由此与啵咧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在创新发展新民乐的过程中,冯晓泉先生与吴仲孚先生之女宏音斋第四代传承人吴景馨女士多年来继续紧密合作,进一步在复活啵咧的基础上将其发展制作成由小G调、F调、E调、bE调、D调、C调、bB调、A调、G调九个调组成的系列标准化广西啵咧,在丰富拓宽音色音域的同时也使其更为方便演奏,系列标准化广西啵咧的诞生不仅丰富了中国民族乐器的种类,也为各族少数民族乐器的复制复活、研发创新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5.jpg

吴仲孚先生与唢呐演奏家冯永兴先生共同探讨广西啵咧




欢迎关注北京宏音斋民族文化发展中心

官方网站:www.hyzws.com.cn


吴氏管乐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立即关注

微信公众平台:wushiguanyue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人济山庄D-505

       

联系电话:010-68425688    010-88556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