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馨星民族乐团发展经验谈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国音艺术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蕴底气;知晓少数民族文化,铸和气;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成大气。”每一位从民族小学走出去的孩子,会记得,在尚懵懂的年纪,学校赋予了自己这样的价值观念,很多年以后,他们中很多人想必会感激,这个理念潜移默化,影响了自己人生的格局。


1.png


2010年11月10日北京音乐厅和音乐届专家合影


从艺术的沙漠到民乐的乐园


    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马甸桥附近的民族小学成立于1890年,是一所充满着自然与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书声琅琅,墨韵悠悠,还有吹拉弹打,笙歌阵阵。学校馨星民族乐团有300多人,连续几年获得北京市中小学艺术节金奖。

    作为校长,马万成每次走在校园里,看孩子们背着乐器,听着教学楼里传来的乐声,都感到非常“幸福”。“幸福”,是他在采访中出现的高频词。

    十五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艺术的沙漠,马万成清楚地记得,2003年1月初来学校,给他留下的印象,破败。当时学校有400多名学生就读,另有租户200多人,冷饮批发、废品收购、汽修站,他感觉走进了一个大杂院。马万成下定决心改变这一切,办一所好学校,做一个让人看得起的校长。他开始着手清理租户,修缮改变校园环境。

       2003年5月,度过“非典”时期,学校复学后,马万成策划家长开放日,准备邀请家长到学校听听课,看看学校的变化。同时希望组织学生给家长们演出节目,但是一圈问下来,全校没有一个学生会乐器。这个事实让马万成震惊的同时也感到十分悲哀。北京市当时很多学校早已拥有金帆乐团,但海淀区的这所学校,却仍然是一个“艺术的沙漠”。这位热爱传统文化的校长,陆续在学校开设了书法、武术、象棋、诗词朗诵、非遗传承等多个社团,画下了民族小学艺术建设的时间轴,而办乐团的想法却始终难以落实下来。


图片2.png

民乐队成立仪式


    机缘巧合,海淀区政协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吴氏管乐社社长吴景馨女士了解情况以后,为学校捐赠了一批管乐器,并热情推荐了几位管乐专家。由此,民族小学馨星民族乐团的前身馨星吹打乐团成立,吴景馨女士被聘为名誉团长,时值2007年1月。

    馨星民族吹打乐团的建立拉开了民小传承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序幕。2007年吹打乐团建立初期,仅三十几人,到2013年拥有了110多名团员,同年,吹打乐团开始向全建制的民族乐团转型,增加拉弦、弹拨乐队。经过三年多的努力,2017年初,馨星民族乐团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节金奖,标志着民族乐团的成熟。2018年10月在艺术节中演出专场民族音乐会,同年受邀参与政府主办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前往美国参加“天使杯”,在tutti国际音乐节亮相,成为率先一批走出国门交流的小学民族乐团。从转型伊始,在短短六年多时间建立起这样一支优秀的民族乐团,民族小学民族乐团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充实的道路,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委、学校在政策上方方面面的支持,离不开专家团队辅导老师真诚无私地付出,离不开学生家长的热情支持,离不开孩子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正是多方凝聚的合力,筑造了这个温暖而优秀的民乐乐园。


图片3.png


2009年3月12日乐团第一次参加北京市第12届艺术节大型器乐合奏比赛获得二等奖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

根深才能叶茂。

    当初,谁也不会想到,小小的吹打乐团有一天会转型成为大型民族乐团,成为一支出类拔萃的小学生民族乐团。而冥冥中,也许很多事情从种子发芽就打下了它成长茁壮的根基。


    在马万成看来,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蕴底气;知晓少数民族文化,铸和气;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成大气。”是他为民族小学立下的精神坐标。从2003年初来,马万成即在学校大力扶持推广传统文化,社团开展得有声有色,多次被评为北京市非遗传承示范学校。“社团凝聚着学校对于文化传承的深切认同与理解。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学校的整体思想的一个部分,民乐团是其中的一个点,这个点,恰恰是非常独特的一个点。”


微信图片_20190628110009.jpg


2010年11月10日北京音乐厅第一场学生音乐会


    乐团就像一艘风帆张满的船,满载着祝愿前行。

    历年来,教委从政策层面给予了民乐团诸多支持,学校亦想方设法为民乐团创造发展条件。

    首先,专门设置了两个民乐班,从招生到师资的配备都给予支持,民乐班课程设置中重点加入音乐课程。

    其次,是经费方面的支持,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每年拨给乐团专项经费和获奖奖励经费。如今,作为民族小学最大的一支社团,民乐团也是学校固定拨款最多的社团。

    第三,重视艺术水准,聘请专家团队授课。在吹打乐团阶段,以介绍推荐的方式,学校聘请了五位专家老师。向全编制乐团转型的第二阶段,十多位专家在团指导,除了管乐原班人马,学校还外聘了弦乐、弹拨乐和大提琴、贝司老师。转型后的第三阶段,民族乐团拥有了实力更强的专家团队,包括吹打班底元老和从各地聘请的20多位专家。此外还与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了教学合作。

    第四,为乐团提供演出乐器。为了保证演出的质量,学校采购了二胡、大提琴、贝司、打击乐器等大件乐器等演出用琴,并且每年会根据乐团需要为乐团更换、增添乐器。演奏能力达到要求的学生,学校还无偿提供乐器,直至毕业。

    第五,保障练习场地和排练时间,学校要求民乐团排练,全部队员必须按时到。专家一对一课程,学校免费提供琴房,方便学生就近上课。包括寒暑假,均开放打击乐排练厅。假期早上8点到晚上8点开放,孩子们可自由预约练习时段。

    乐团负责老师赵志敏还记得,学校文化课抓得紧,最早的时候,乐团人数为数不多,下午准备排练了,学生没有到齐,马校长会亲自拿着名单去班里叫。执行如此严格的制度,正是因为这不是单纯地学习乐器,而是将之视为一种文化的传承。

    第六,为孩子们搭建更多展示的平台。一年一度的专场音乐会,校内校外各种场合、机会的展示,包括出国参赛、国际交流等。

    马万成说:“孩子演奏好一首乐曲,本身很难。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很枯燥的,他们要克服很多的困难,我们希望尽可能给孩子们搭建平台、创造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鼓励。”


图片5.png


2011.7.14乐团受邀参加tutti北京国际青少年音乐节闭幕演出


专业科学无私团结,但将所学倾囊相授


    过去的十一年里,20多位专家,专业科学的教学训练,无私真诚的合力付出,不仅让乐团迎来了如云霞般绚烂的未来,更让文化的品格深深嵌入了孩子的心底。

    学生跟随专家们学习,从一开始接触的便是专业的手法、准确的姿势、地道的表达,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唢呐声部王老师认为,教学,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方法。每次教学,孩子拿到乐谱以后,他并不急着教指法,而首先让其读谱,了解作品的内容,先唱出来,感受其中的情绪,激发内心的感受,再回过头来学习指法等技术层面的内容,用唢呐把他心中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他要懂得,首先第一步我要做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学会了以后,我怎么才能提高?通过演奏来体会音乐自在其中的乐趣。”王老师补充道,“演奏不应只是单一的演奏声音,其中应该是有内容,有体会,有感情的。”


  整个团队抱成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民族乐团的迅速成长与专家团队的团结一致,精诚协作密不可分。所有专家都不是仅仅训练自己的声部,而是主动多方协调,他们看到哪个声部有问题,都会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在排练中强调互相倾听,声部的衔接,强弱的处理,音乐的张力等等。平常训练,包括使用节拍器,组织两三人的小重奏,体会和声的奥妙,通过这样分声部的科学训练之后,才进行大合奏,并且,每次合排,所有的专家都会到场。在训练过程中,所有的老师都很耐心,帮助他们练习好专业基本功,情感与乐感方面,重视启发而不是灌输。通过给他们讲故事,慢慢教唱,做示范,引导到音乐的世界中去。



图片6.png



2013年2月乐团出访美国,参加美国天使杯音乐节活动

    2012年加入馨星民族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二胡演奏员、国家二级演员张扬对于这个家庭带来的温暖深有触动。起初张扬主要负责二胡声部和弦乐声部,基于乐团的发展和个人爱好,他接下了指挥棒,直到今天。“在我合排之前,各个声部老师已经把所有要求细化到平日的排练中,奠定了排练的基础,为我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这也正是这个乐团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大进步的原因。非常敬佩大伙儿。”

   “对孩子的要求,第一是节奏,第二音准,包括会看指挥,其实跟职业乐团的要求是一样的,这样的要求的确对于孩子而言比较高了,但是我想这样要求是必要的。现在孩子们做得非常好,每个人会抬头看,会倾听,我抬起手来不下的时候,他们所有人是预备演奏状态。”语气里,满满地自豪。

    乐团刚刚建立之初,作品的选择,以孩子的演奏水平为准,由于适合青少年演奏的作品的缺乏,也曾专门委约适合孩子们演奏的作品,但依然感到现存作品不能满足乐团发展的需要。“专家委员会”经常一起讨论,推荐作品。近几年,学校每年专门委约作曲家根据乐团特色创作四到五首作品,并在每年专场的音乐会推出。

    旋律性很强的作品,大开大合的作品易于被接受,但民乐团也希望增加乐曲的多样性和难度,安排有一定技巧难度与风格迥异的作品。“如果要在音乐的路上走得更长远,他们是一定要把技术上的问题解决的。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接触到更丰富的内容,展现更广阔的音乐世界。而往往技术性难的作品排下来了,大家都非常开心,很有成就感。”

    言传身教,德艺双馨,老师为学生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图片7.png


2017.11.26中山音乐堂学生演出季


梯队训练   陪伴成长


    赵志敏2007年底来到民族小学,没想到这一呆就是十一年了。


    从乐团白手起家时的三十几人,到2013年建成ABC三个团逾300多人的梯队。赵志敏作为乐团的灵魂人物,见证了乐团走过的每一步。她介绍,C团为预备团,初步掌握合奏能力的成员由专家推荐进入B团,B团排练的作品相对较为简单。推荐进入A团的学生则将演奏更复杂的作品,有更多机会代表学校演出、比赛。为鞭策孩子们,乐团每学期选拔一次,混编考核,打乱AB团,学生自荐或者专家推荐参加A团入团考试。选拔考试中,学生和专家一同参与。赵志敏总是敦促孩子们:“你们回去要好好练习,不能偷懒,要持之以恒。”

    每周,赵志敏为民乐团安排了两次训练。一次是A团分排,B团合排。另一次是A团合排。此外,专家还会根据声部存在的问题,抽调时间,组织孩子们来上小组课。每一个寒暑假,她基本上都陪伴着乐团,孩子们毕业了,还会回来看看,参加乐团活动。民乐团永远是他们的家。

    回首过去十一年与孩子们朝夕相伴的时光,与专家团队一起奋斗的点点滴滴,赵志敏深深感到一种幸福和成就感,一种幸运和满满的收获。专家们高尚的艺德,赵志敏深深地敬佩,“我有任何问题,专家们都会耐心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民乐团成长了,我也成长了,在这个团队,非常幸运和幸福。”

    谈到对于乐团未来发展的期待,赵志敏想了想,回答,一个是“金帆”。“金帆”乐团是北京市政府授予本市学校优秀乐团的一种荣誉。馨星民族乐团发展时间不长,而在集体努力下,迅速成长,频频获奖。“能够获得‘金帆’称号,对每一个乐团来说都意义重大,是对孩子和家长付出的一种认可,对专家老师心血的一种认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认可。”

    未来,赵志敏也考虑让孩子们更自主化,倾听他们的想法、爱好,像大学社团一样,给予孩子更多空间。


微信图片_20190628113441.jpg


2017年3月24日北京中小学生艺术节大型器乐合奏金奖


“其实小学不小,民乐团更不小,

它是包罗万象的。”

    马万成校长不止一次提到,民乐团是民族小学推广传统文化非常独特的一个支点。超越表面形式与功利的手段和目的,真正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对于文化的认知,学习古老东方智慧,带给孩子们终身受益的影响。


    的确,孩子们在民乐团中,有些调皮捣蛋的慢慢懂事了,沉默少言的渐渐开朗了……他们在乐团当中的这种成长是多方面的,不仅培养了专业的音乐素养,还锻炼了意志品格。“在民乐团,建立协作精神、团队意识,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耐得住寂寞,有坚韧毅力,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民乐团可能会出现少数专业的音乐工作者、音乐人。更多的人将通过音乐,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让未来的人生更加地幸福美好。”


图片1.png


海淀区民族小学校长马万成


    马万成认为,虽然是小学民乐团,但是着眼点一定要高,不能只是为了弹好琴或者比赛获奖而来,他更看重孩子们思想层面的成长。通过民乐团,学会包容大度,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中国文化能够有更多的认同,作为一个文化使者,自觉自愿传承民族文化。这是最重要的,也是贯穿民族小学全人教育的核心。

     如今,民族小学民族乐团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专家的教诲,人们对乐团越加肯定,都让马万成倍感“幸福”。

    “其实,小学不小,民乐团更不小,它是包罗万象的。”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国音艺术